顯示具有 reference 文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ference 文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Pop up Museum (Model study for Nongpo community)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014, an introduction

Editor's Note: This documentary created on occasion of the Pop up Museum (Model study for Nongpho community) exhibition. The project is part of day OFF-LABoratory#1: Pilot project alternativ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organized by Baan Noorg incorporated with Thammasat University in 2014. It‘s a site specific workshop and exhibition program that gathered students, emerging artists to analyze, discuss and debate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mode toward social condition and community as case study for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engagement, art, and the work of museums with visiting international artists, activists, curators, educators. The program developed abilities relating to collaboration, social practice, art and cultural practice, as well as community engagement. The outcome is a Pop-up Museum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25 Apr - 1 Jun, 2014) at Baan Noorg and selected community sites.


當代馬來西亞藝術的範式人物與藝術家自主行動 (Paragigmatic Personalities and Aesthetic Autonomy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n Art)

Arthor: 蔡長璜(CHAI Chang Hwang)
Origin: 《現代美術》Modern art No.177
Time: 2015, Jun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Artist Initiative, YAP Sau Bin, RAP, Lostgens', 烈火莫熄, Reformasi, Redza Piyadasa


Abstract

1998年是個轉捩點,這一年,馬來人土著(Malay Bumiputeras)領導暨權貴階層發生內爆,遂使馬來西亞政治版圖出現了結構性的斷裂。自1980年代中期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大力推行以來,不同利益集團和統治菁英之間互相競逐、站位,從此分化為一種對立關係。時任首相的政治強人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將其副手安華(Anwar Ibrahim)革職。後來,安華與其多位親信在《國內安全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 ISA)下被捕,前者更在扣留所遭人——最終在輿論壓力下爆出行使暴力者為全國總警長——毆傷,左眼瘀血腫脹,本地中文媒體稱之為「黑眼圈事件」;馬哈迪排除異己之手段,旋即催生一場強烈要求改革的政治抗爭行動,亦即,「烈火莫熄」(Reformasi)社會運動。這場源自此地主導性的人口或族群的二度鬥爭,乃是基於市場調整和資源分配等問題談判不遂的緣故,主要導火線則是亞洲金融危機。

試析英屬馬來亞時期華人畫家的境遇 (The Lives and Works of Chinese Painters in the British Malaya Era)

Arthor: 蔡長璜(CHAI Chang Hwang)
Origin: 《現代美術》Modern art No.177
Time: 2015, Jun
Keywords: Malaysia Chinese Painters, British Malaya


Abstract

(土生馬華畫家)1924年4月2日,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團乘船遊加爾各答途經新加坡,當地一個特別接待團儘地主之誼邀一行人上岸聚餐、雅集;就在這個上午,青年畫家劉溪松代表三州府社群贈送一幅泰氏畫像予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過了70年,「Low Kway Song」這個名字與其畫作再度出現於藝術世界,不期而然地觸動馬來西亞藝術史研究者的敏感神經。鍾瑜則在《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1900-1965)》(1999) 中把劉氏繪製於1921年的〈山貓圖〉(Lynx) 當成「我國唯一能見到最早的一幅油畫」。在前述著作中,這位又叫「劉開賞」的華人畫家,曾參與1929年由青年勵志社舉行的「新加坡美術展覽會」,同場展出者上有徐悲鴻、張汝器、李家耀、張伯河、謝松安等人。
[......]

吳宜曄訪談(許峰瑞提供)

Arthor: 許峰瑞(HSU Fong-ray)
Origin: 《迴光線——影像的裂隙》(Re-turning Sight - The Fissures of Moving Image; )展覽手冊
Time: 2015, Feb
Keywords: 許峰瑞, 吳宜曄, 動態影像, HSU Fong-ray, WU I-yeh, Moving Image, Computer Art


Abstract

許峰瑞(以下簡稱許):你大學是從劇場出身,是甚麼樣的契機讓你會想去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唸Computer Art?

吳宜曄(以下簡稱吳):一開始就是有興趣。大學時候唸的舞台設計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去處理很實際的文本需求,例如空間走位和佈景的功能性等。後來漸漸地接觸到一些比較實驗的劇場,發現還有很多不同的媒材像是數位影像、機械裝置等等,覺得好像很好玩就想嘗試這類的創作。

方彥翔與羅仕東夜談:《年—非常快,或緩慢的改變》

Arthor: 方彥翔(FANG Yen-hsiang)
Origin: 《GAZE》線上誌(本文由藝術家授權轉載自藝術家網站,感謝方彥翔協助校稿)
Time: 2011
Keywords: 羅仕東, 方彥翔, 寶藏巖, Treasure Hill, Residency, ghosts, post production


Abstract
甫於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結束的《年—非常快,或緩慢的改變》,是羅仕東歷經為期六個月藝術駐村結束,相隔半年後再度對這段寶藏巖經驗回應的個展。這批發表作品全部都是關於寶藏巖的,或者精確地説,都是關於羅仕東這個個體所重疊到的寶藏巖——不管是他對駐村期間的策動、計畫的整理,還是抽取自駐村生活中的經驗碎片,或是那些不只在半年之間所累積的傳說與奇聞軼事。這些影像和物件以獨特的形態混雜著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線索,在進入夜色的暗室展場裡,羅仕東試圖引領我們或者透過作品向我們顯像的狀態,是一種從夜晚開始對寶藏巖進行的凝視,所看的不是寶藏巖的物理空間,而是寶藏巖這個「事件–所在」。
主要作品《火之記憶》這部錄像包含了幾個片段的敘事:從警衛口中說出的火災(一則傳說)、天台上觀看不行飛行物的談話(一則軼事)、人形布偶熊與裸體的行人 (一則幻想)、再造的寶藏巖火苗(一則事件)。整部影片採用35釐米焦段的鏡頭拍攝,形成一種有距離感、旁觀的位置。羅仕東將那些寶藏巖的過往事跡與個人經驗形變為某種「記憶–文本」的「微」歷史書寫,同時也是以一種紀念物的方式回應了之於寶藏巖的藝術群體——如同《火的記憶》的英文譯名:「城市旁的鬼(靈)魂(ghosts next to the city)」,覆蓋在商業鬧區旁的山丘上之不可見者,一再更迭但不會死亡。
《年—非常快,或緩慢的改變》許 多部份回應著曾經在寶藏巖長期居住活動的葉偉立,形成一種「之間–影像」或「複視」影像。類同於葉偉立大量拍攝自寶藏巖的攝影作品,與其說是地理學式的地 方經驗紀實,不如説帶著這個危險所描述著同一個處是由想像誕生的「差異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今日寶藏巖這個被所有文化碎片組成它的「異托邦」 (heterotopia)形象,是一種文化治理下的異托邦「再製造」,羅仕東這批創作則是接近於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所談「後製造」(Post production)的方式,對其岩層紋理再次摺皺。

區秀詒/重建的影像:以「棉佳蘭」作為方法

Arthor: 區秀詒(AU Sow Yee)
Origin: 《居所與他方:影像測量計劃》區秀詒個展(Habitation and Elsewhere: Image as Instrument -- AU Sow Yee's Solo Exhibition)
EX!T 6第六屆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郭昭蘭策劃
Experimental Media Art Festival in Taiwan 2015 (EX!T 6) curated by GUO Jau-lan
(原發表於燧火評論
Time: 2015,Apr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區秀詒, AU Sow Yee, 棉佳蘭, Mengkerang


Abstract
當代生活幾乎人手一機,每個人的雙眼已成為自動攝影機和蒙太奇製造機。影像的洪流儼然已無可避免,其所殷切期盼的動能,也因為快速模組化的影像鏡頭語匯、影像奇觀的競逐,甚至是想像,迅速落入過剩與疲乏的危機當中。身處在截然不同的歷史、社會以及政治脈絡下,我們該如何思考或翻轉西方所主導的影像機器(即製造或生產影像的機器,如暗箱、照相機、攝影機、放映機等)和機器影像(由機器所產生的影像)史觀與論述?「重建的影像」為何以及如何重建?
我以棉佳蘭(Mengkerang)作為方法,重新思考出生地馬來西亞的歷史、政治脈絡,以及民族、國族國家(nation state)等看似抽象又在日常生活中切身的命題。同時透過重新思考影像和政治、幻象、共同體、歷史以及地理學之間的關係,試圖重建一種超越一般影像,具備既可解放幻影和影像的再現宿命,亦可召喚能動性的影像。‬‬‬‬‬‬‬‬‬「棉佳蘭」既是一個虛構想像的「地方」,也是三件影像裝置作品的核心命題。在這個命名為「棉佳蘭計劃」創作裡,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構和想像「棉佳蘭」的地理、歷史及精神面貌,藉此回應、辯證種種諸如共同體、國族國家、歷史、流動(mobility)等框架。

倘若「語言是民族的靈魂」(If Bahasa Jiwa Bangsa)

Arthor: 許芳慈(HSU Fang-tzu)
Origin: 《居所與他方:影像測量計劃》區秀詒個展(Habitation and Elsewhere: Image as Instrument -- AU Sow-yee's Solo Exhibition)
EX!T 6第六屆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郭昭蘭策劃
Experimental Media Art Festival in Taiwan 2015 (EX!T 6) curated by GUO Jau-lan
Time: 2015,Apr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區秀詒, AU Sow-yee, 故事接龍, Exquisite Corpse


Abstract
始於1960年代,Bahasa Jiwa Bangsa作為一個宣傳口號,目的是推廣以馬來語為國語的政令,卻恰好呼應著策展人黄雅君與楊秀明的馬來西亞錄像創作溯源,在東南亞一詞體現的懸置地理政治框架下,當1989年劉康煜在吉隆坡國家藝廊發表複合媒材錄像雕塑《穿越識字之道》(A Passage Through Literacy),而美籍藝術家雷.朗根巴赫則在檳城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展出名為《語文課》(The Language Lesson)的同步錄像裝置時,這個政令口號竟意外地招喚出動態影像媒材與實踐之間的關鍵母題——語言(Ooi 29; Ooi & Yong 231)。縱使bangsa同時也是種族或人們的泛稱,按照馬華文學研究者黃錦樹的梳理,由於馬來西亞全國作家協會(Persaudaraan Sahabat Pena Malaya [Brotherhood of Pen Friends])在1935年就以仿效19世紀以德國洪堡特提倡的民族國家情操,提出Hidup Bahasai(大致可譯為「活出我族的語言」)的標語,建構了民族與語言的連帶關係,因此,Bahasa Jiwa Bangsa字面上大致可以譯為「語言是民族的靈魂」,然而bangsa游移的多義性彷彿也吸引著影像去回應共同體流動的存在意像,以及運作「人群」、「種裔」、「國族」此類詞彙時的內在緊張感(黃錦樹 56)。

邊陲與主體:馬華當代藝術初探

Arthor: 高森信男(TAKAMORI Nobuo)
Origin: 藝術家(ARTIST Magazine)No.479
Time: 2015,Apr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轉載自:Takamori's Writing / 高森書寫



Abstract
馬華的身世之謎

馬來西亞華人,簡稱「馬華」;是個看似明確,實則多元混雜的族群。「馬華」之所以可以被述說為某種主體,其實是來自和馬國其他族群及文化的相對差異,依斯蘭文化、印度教文化和來自歐洲的殖民文化令不同祖籍的南腔北調、峇峇娘惹文化(Baba Nyonya,15世紀起長期世居馬來亞,文化上已和當地文化融合的土生華人)、和躲避戰火的華僑新客之間的差異,顯得微不足道。企圖去定義或尋找何謂、或誰是馬華往往顯得緣木求魚,有的人可能是在19、20世紀時由泰國或印尼遷來、有的人可能是披著頭巾的穆斯林,卻有著華人血緣的祖父或祖母、有的人有強烈的中國認同、但是在90年代之後,卻有更多年輕人早已跨越族群和語言的藩籬,更為自在的建構和保護理想中的社會及本土價值。

開箱—重裝:伊斯梅爾.哈辛紀念展 (Unpack-Repack: A Tribute to Ismail Hashim)

Author: 許芳慈 (HSU, Fang-Tzu)
Origin: 《藝術界LEAP》雜誌2014年十月號No.29
Time: 2014, OCT
Keywords: Malaysia, Photography, Ismail Hashim, Wong, Hoy-cheong, secondary orality


書寫的主體是一個跨越層疊關係的系統,貫串了意識的神秘書寫板、心靈、社會、以及所座落世界。
The subject of writing is a system of relations between strata: the Mystic Pad, the psyche, society, the world.) 
——德理達(Jacques Derrida,),「佛洛伊德和寫作場景」(Freud and the Scene of Writing;1966)
《開箱-重裝: 伊斯梅爾・哈辛紀念展》(Unpack-Repack: A Tribute to Ismail Hashim)所體現的繁重檔案匯整研究,像是回應著1989年馬來西亞前輩藝術家伊斯梅爾・札英(Ismail Zain, 1930-1991)在第一屆東協美學研討會上,藉著麥克魯漢(Marshal McLuhan)「次生口語」(secondary orality)說法,對馬來西亞藝術殖民現代性所提出的反思,札英指出所謂原生言說傳統的消失與馬來西亞現代美學的動態鏈接,或許如同德希達演繹佛洛伊德對於記憶和心靈空間之於精神分析的闡釋,需要對書寫作出新的理解(graphematic),而非執著於語音中心主義(phonologism)[1]。藉著《開箱—重裝》整個檔案實踐到展覽的聯動,馬來西亞美學實踐的議題可以是:之於圖像的敘事、之於創作的物件、之於記憶的歷史、之於檔案的策展、 之於日常的藝術、之於信仰的勞動,在這一連串的層遞關係中,觀者如何從伊斯梅爾・哈辛(Ismail Hashim, 1940-2013)的世界觀與關懷,體悟美學的進步意義。

Southeast Asia: Art History, Art Today

Author: Patrick D. Flores
Origin: GUGGENHEIM UBS MAPS
Time: 2012, OCT
Keywords: Philippines, Southeast Asia art, modernity in Asia


Abstract
Southeast Asia may further be regarded as a geopolitical field, the scene of colonial expansion by the Portuguese in Eastern Timor; the British in Malaya, Burma, and Northern Borneo; the Dutch in Indonesia; the Spanish and American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French in Indochina (Cambodia, Vietnam, and Laos), with Siam as a buffer state. In an earlier time, the region was vaster, encompassing parts of China, India, and the Pacific. Southeast Asia may also be seen as a place where religions such as Christianity and Islam have undergone localization, exemplified by the only Catholic nation in A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Islamic country, Indonesia. Links may be drawn from this colonial phenomenon to events ranging from the Cold War era that began in the late forties to the post-independence period, which spanned the rise of authoritarian states and the struggle for representation and justice, through the 1990s; the Vietnam Wa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 and increasing terror and counter-terror operations after 9/1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in 1967 clarified the status of Southeast Asia as a geopolitical, not merely geographical, category—a distinction that remains in place. Finally, Southeast Asia may be traced to a deeper Austronesian history. [......]

藝術作為歷史的交匯點:馬來西亞當代藝術觀察

Arthor: 高森信男(TAKAMORI Nobuo)
Origin: 藝術家(ARTIST Magazine)No.447
Time: 2012,Aug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轉載自:Takamori's Writing / 高森書寫


Abstract
長期以來,台灣和馬來西亞透過了馬華族群,有了很緊密的關係。除了大批的馬華留學生分散在台灣的各大校園之中,台灣的流行文化也透過了這層臍帶關係散佈到了馬來西亞。在90年代以前,馬華族群及台灣的臍帶,將台灣於90年代以前的文學、藝術觀念源源不絕的輸送到了馬來西亞的土地上滋生。然而隨著近20年來中國影響力的崛起,台灣藝術觀念及訊息的向外輸出已經硬生生的被更為強勢的中國當代藝術所斬斷。時至今日,即便民間的交流如此的密切,台灣觀眾對於馬來西亞藝術仍舊是缺乏接觸的機會,相關的資訊也缺乏完整的引介。
台灣觀眾上一次對馬來西亞當代藝術較具標竿性的接觸,是來自於2008年的台北雙年展。當年台北雙年展邀請了馬來西亞在國際間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黃海昌(Wong Hoy-Cheong)來參與該次雙年展。並且將他的作品〈馬來西亞女傭〉(Maid in Malaysia Series),安排於台北捷運忠孝新生站月台旁的廣告光箱上展示。該作品描述了印、菲女傭於馬來西亞中產階級家庭中的超現實式處境。然而不應該因為這件作品,就誤以為馬來西亞是由單一、龐大、且同質的亞洲式中產階級所構成的社會實體。事實上,馬來西亞的當代社會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結構體。它透過了不同族群的歷史敘述邏輯,以及不同階級的政治訴求,構成了一個充滿熱帶風情的魔術方塊。也因此,如果想要透過藝術品來了解馬來西亞的社會及文化,必須先意識到把玩這個魔術方塊的藝術家,想要給你看到哪些片斷所構成的視角。[......]

混亂中的新動能:菲律賓當代藝術觀察

Author: 高森信男 (TAKAMORI Nobuo)
Origin: 《藝術家》 (ARTIST magazine) no.443
Time: 2012, APR
Keywords: Philippines, Contemporary art, Manila
(轉載自:Takamori's Writing / 高森書寫


Abstract
馬尼拉是個終年高溫高濕度的城市,它同時是東南亞的重要轉運站和菲律賓的首都。然而對於距離馬尼拉只有兩小時航空航程的台灣人而言,馬尼拉似乎僅僅意味著犯罪的代名詞。馬尼拉對於初訪者而言的確是個混亂的集合:它缺乏有效的大眾運輸系統及公共基礎設施,在城市中的某些區域也確實是人人擁槍的犯罪天堂。在這種外在條件下,台灣藝文圈很難會查覺到要去正視菲律賓文化。然而隨著近年來菲律賓政治的開放及資金的湧現,身為未來11國(Next 11,2005年底在投資界所提出的名詞,標示除了金磚四國外,未來全球11個重要新興經濟體)成員的菲律賓,正開始爆發出對亞洲藝壇具有足夠影響力的當代藝術。

位於馬卡迪市(Makati City,馬尼拉都會圈中的其中一個行政區)輕工業區的帕松.塔摩擴增區(Pasong Tamo Extension)2314號是個建築體上方懸掛「白色空間」(White Space)字樣的白色廠房,這座廠房有件事情會讓菲律賓人感到十分的驚訝:在菲律賓,連便利商店門口都會站著配帶散彈槍的警衛,然而駐守這座廠房門口要衝的警衛,不但沒有配帶槍械,甚至任憑外人自由進出,因為這棟廠房所生產的東西是無法被偷竊或搶奪的。白色空間原本是BMW的展示場,如今成了一間西式餐廳、假日有機蔬菜市集及「馬尼拉當代」(Manila Contemporary)畫廊的所在地。帕松.塔摩擴增區位處馬卡迪金融區的邊緣,乍看之下,被平凡無奇的輕工業、加工出口業及汽車展示及維修廠所佔據,然而包括馬尼拉當代畫廊在內,馬尼拉四個具有發展潛力及空間規模的當代藝術商業畫廊都藏身於其中。其他三間畫廊分別為「前衛老套部門」(Department of Avant-Garde Clichés, DAGC,該畫廊專營版畫)、「終曲畫廊」(Finale Art Gallery)以及「銀鏡畫廊」(Silverlens Gallery)。[......]

開放知識與賦權文化實踐的共時:印尼視覺藝術檔案庫Indonesian Visual Art Archive

Author: 許芳慈 (HSU, Fang-Tzu)
Origin: 《典藏今藝術》 (ARTCO magazine) no.259
Time: 2014, MAY
Keywords: Indonesia, Visual Art Archive, Jorgia


Abstract

因應地方藝術圈缺乏文化基礎建設,以及美術館等學術性相關機構之於知識傳播暨保存的機制,印尼視覺藝術檔案庫(Indonesian Visual Art Archive)成立於2007年,坐落於日惹的檔案庫實體空間不僅是學術工作研究者的重要資料中心,同時透過開放公眾使用以及各類工作坊、演講、放映活動等等,希望能夠提升藝術工作者以及公眾對於檔案建置以及歷史資料保存的關注,憑藉著長期的檔案工作努力,培植對於印尼現代以及當代藝術知識生產上的發展可能,最重要的是在開放知識和資料的同時賦權文化實踐和話語力量,提升有機知識分子以及公眾意識的參與性,形成一股改變印尼公民社會的驅動能量。[......]

The stars will align for Maneki Neko (the lucky Cat)

(Author: Marika CONSTANTINO; Project Manager for Project Glocal MNL)

My art practice, whatever/however the output/mode may be, involves patterns of contemplative inquiries and challenges. The work that we do at 98B COLLABoratory is of no exception. Additionally, Project Glocal’s prospects in ensuing meaningful engagements also conform to such pursuits.

We have been aware of Project Glocal since its inception. A number of artist friends were part of its previous instalment, not to mention the fact that a couple of members of 98B have been part of/are enmeshed with its various instalments as well. We have been curious spectators and interested listeners to its unfolding chapters. At present, we are adding a new layer to the experience — hosting Project Glocal: Transi(en)t Manila.

亞洲城市串流:穿(景)(Project Glocal 2014: Transi(en)t Taipei)

Author: 林怡秀 (LIN, Yi-Shiu)
Origin: 《典藏今藝術》(ARTCO magazine) no.260
Time: 2014年5月
Keywords: Project Glocal Transi(en)t


愈開放愈詭辯:新加坡藝術審查的治理術

Author: 黃浩威
Origin: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ARTiSM藝評網站2014年3月號
Time: 2014年4月
Keywords: 新加坡, Singapore, Theatre, governmentality



Abstract

近幾年新加坡劇場對政治、性別、宗教和種族課題的藝術再現有增無減,形成看似更為自由而具生命力的蓬勃景象,新加坡社會學家莊慶山卻認為,正如執政黨精英看來,一個更為自由的藝術界與嚴厲的政治監控之間是沒有矛盾的,我們也不應該相信藝術和文化環境的自由化可以促成相等的政治開放(Chong 2011, 137)。社交媒體對政策的討論和針砭,也似乎製造了政府更包容異議的印象,但這也許只不過是治理術(governmentality)的轉變(註1):異議範圍被重新框定(註2),而藝術家也在新的形式中受規訓。

 
換言之,新加坡劇場的繁華景觀,不一定意味著藝術工作者的自主性也相應增加,也並不表示藝術工作者和決策者的協商空間必然擴大。藝術工作者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多重而複雜,甚至是同一個劇團就可能在不同語境中與不同的政府機構,建立不同關係——它可以是對峙、抗衡的,也可以是僱傭、合謀或協商式的(註3)。一方面,新加坡藝術目前的蓬勃——不少資深團體如「必要劇場」、「野米劇團」、「戲劇盒」、Teater Ekamatra、「十指幫劇團」等不斷推陳出新,而新興團體 Panggung Arts、「九年劇場」、Pangdemonium 的實驗亦是精彩豐富——這與政府的資助與宣導是密不可分的。就以硬體設備而言,不少團體都受益於國家藝術理事會(National ArtsCouncil,簡稱 NAC)的「藝術之家」計劃,得以在寸土為金的商業地段,以象徵式的租金價格租用辦公室、排練室等。[......]

The artist's statement of performance TYPE : ZERO on Mar.,28

(Author: Mannet Villariba)

Title: TYPE: ZERO
Artist: Mannet Villariba and Lee, Po-Ting
Date: 2014, Mar, 28; 19:00pm
Venue: TheCube Project space

Our present societies, have boundaries that are rapidly vanishing, away with the identity, bringing the situation in fluid-multiple form. Cultural, religious, ethnic borders become interchangeable. Limitation is no longer a question between identities. As Dr. Michio Kaku mentioned in his evolution theory of civilization, we now have entered a trend towards a multi-cultural, scientific, tolerant society. A Type : Zero civilization on its way to transition.

And so we have arrived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the MTV generations, Pop culture heavily laced with western flavor. Giving everyone the total freedom to move around in a virtual landscape. Unwary of a hodge podge of influences. The irony on this theory may well lead to a more dilution. A possibility of a common ground that will later on may become a boring world brought about by too much familiarity?

藝術從鄰居開始!──馬尼拉98B的藝術感染力

Author: 李依佩(LEE, Yi-Pei)
Origin: 《典藏今藝術》 (ARTCO magazine) no.254
Time: 2013年11月
Keywords: 奧塞德工廠, South-East Asia, Artist-Initiative Space, Manila, Mayumi Hirano, Mark Salvatus



Abstract

98B是由菲律賓藝術家沙法特(Mark Salvatus)和日本策展人平野真弓(Mayumi Hirano)於去年共同創辦。98B剛成立時的地點選在奎松市(Quezon)的公寓,一到周末便會聚集來自各地的朋友,開始聊電影、建築、食物、化學、科技等,彼此從舉辦交流座談、創意市集、播放影片等過程中激盪出創意與想像。98B也將工作室開放給藝術家朋友或是對藝術有興趣的人,讓展覽、表演藝術或駐村計畫衍生成為藝術活動或創意的交流平台。

短短一年多時間,98B已經發展為12位成員,成員的組成包含藝術家、設計師、藝評以及策展人等。98B的團隊合作默契是由沙法特擔任執行總監、平野真弓擔任策展人及研究者身分,另外依不同計畫由核心成員負責:協同執行總監康斯坦提諾(Marika Constantino)、廚房計畫(Kitchen Project)負責人維勒佳(Gabriel Villegas)、開放圖書室(Open Library)負責人卡博拉(Con Cabrera)、行政公關勒柏德(Mik Laborde)、未來市集(Future Market)負責人瑞斯(Pau Reyes)、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柏勒達(Anjo Bolarda)和佛特斯(Zyrael Fortez)、設計與社區計畫負責人達瑪西歐(Don Dalmacio)、科羅內(Vermont Coronel)及視覺設計達格爾(Camz Dagal)。從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合作過程中,98B也努力帶給菲律賓這個環境多元溝通的可能性。

從歷史與社會背景看台灣後戒嚴世代的觀點——對東南亞當代藝術策展過程的參與和觀察 (How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Shape the Perspectives of Post-Martial Law Generation in Taiwan: An Observation on Contemporary Art Curation toward South-East Asia)

Author: 賴英泰(Yin-tai LAI)
Origin: 《藝術觀點ACT》(Art Critique of Taiwan)no.55
Time: 2013年7月
Keywords: 奧塞德工廠, Outsiders Factory, South-East Asia, Post-Martial Law Generation


Abstract

後戒嚴世代,泛指在1987年解除戒嚴後的台灣社會中成長的一代,這個世代常又因為出生於民國70年代,被稱為「七年級生」;又或者是上一個世代加諸於這個世代的評價「草莓族」。後戒嚴世代成長的背景,正好是台灣從長期禁錮的政治社會氣氛之中剛剛解放出來,社會氣氛相對鬆綁,也是台灣從威權國家到民主國家的過渡轉變期。後戒嚴世代也是第一個全面接觸網路的世代,資訊的快速與大量流通使得許多事情變得不是祕密,新聞的傳播速度也快上許多倍,透過網路,人際關係更為緊密,卻也同時造成某種疏離。

對後戒嚴世代來說,學生時期課餘時間陪伴他們成長的是美國與日本強力輸入的流行文化/次文化。美國文化在後戒嚴世代成長背景中的出現跟二戰後的世界局勢有絕對關係。這期間美國在軍事上與經濟上都對台灣有許多援助,而美國文化亦伴隨著這些交流而輸入台灣。後戒嚴世代父母輩的成長年代在1960年代,這個時期除了前述的美國文化影響之外,國民政府在台灣的統治漸漸穩固,70年代時推行的文化復興運動,教科書內容強調中國文化與歷史,導致了這個世代在教育背景上跟他們自己的父母輩相差極大。


除了中國、美國文化之外,影響後戒嚴世代更大的是日本流行文化。戰後日本的流行文化被包裝成為文化商品輸出到全球各地。台灣更是因為地緣政治上相近與歷史情感上的熟悉度,讓日本文化的進口變得更加容易與快速。日本人或日本文化對於後戒嚴世代的祖父輩來說,是殖民或統治者的角色。

受過日治後期皇民化教育的台灣人來說,日本仍然是他們心中的祖國;日語和日本文化、日本精神都成為一種高尚的象徵,加上他們對於戰後國民政府政權的不適應,導致他們對日本時代更加懷念。
 祖父母輩  父母輩  後解嚴世代
 成長年代  1930s  1960s  1990s
 統治政權  日本殖民政府  國民政府  民選政府
 學校使用語言   日語  國語  國語
 課程認同  日本文化  中國文化  中國為主,台灣為輔 
 時代背景  日本殖民統治  戒嚴威權體制   民主自由社會
 國家認同  日本(日本精神)   中華民國  台灣

Duto Hardono (How to perform John Cage's 4'33'' on a loop delay as demonstrated by a band of cacti [2009])

Author: ruangupa
Origin: Influx - Strategi seni multimedia di Indonesia
Time: 2011, JAN
Keywords: ruangrupa, Duto Hardono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that is built between new media art and its public has delivered a mixture between two contrasting spatial realities: one that belongs to the public, and the other to the artists. The condition is a result of the diminishing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realities. The mixture could also be understood as a whole new reality formed by the users of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edia.

How to perform John Cage's 4'33'' on a loop delay as demonstrated by a band of  cacti,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