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英屬馬來亞時期華人畫家的境遇 (The Lives and Works of Chinese Painters in the British Malaya Era)

Arthor: 蔡長璜(CHAI Chang Hwang)
Origin: 《現代美術》Modern art No.177
Time: 2015, Jun
Keywords: Malaysia Chinese Painters, British Malaya


Abstract

(土生馬華畫家)1924年4月2日,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團乘船遊加爾各答途經新加坡,當地一個特別接待團儘地主之誼邀一行人上岸聚餐、雅集;就在這個上午,青年畫家劉溪松代表三州府社群贈送一幅泰氏畫像予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過了70年,「Low Kway Song」這個名字與其畫作再度出現於藝術世界,不期而然地觸動馬來西亞藝術史研究者的敏感神經。鍾瑜則在《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1900-1965)》(1999) 中把劉氏繪製於1921年的〈山貓圖〉(Lynx) 當成「我國唯一能見到最早的一幅油畫」。在前述著作中,這位又叫「劉開賞」的華人畫家,曾參與1929年由青年勵志社舉行的「新加坡美術展覽會」,同場展出者上有徐悲鴻、張汝器、李家耀、張伯河、謝松安等人。
[......]


(移民中國畫家)結社自由對於激發本地社會的藝文風潮有著積極作用。回顧歷史文獻,最早由移民華人書畫家成立的藝術社團,譬如1927年新加坡的「星洲美術研究社」、1928年新加坡的「青年勵志社」、1929年吉隆坡的「南洋書畫社」,以及1930年新加坡的「南星美術研究社」等,顯然都是當年活躍一時的同人組織,參與其中者大多個有來自,想必也各有所長。這些團體主辦的展覽會擴大化海外華人社群的交流活動和生產空間,說不上能否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關係,倒是諸多成員自身或共同行動,早已嵌入馬、新兩地的藝術社會演進史中。

上個世紀初,英屬馬來亞社會政治環境相對穩定,商業也很發達,對於文人、畫家都大有吸引力,其中不乏現代中國藝術的奠基者。另有為數不少則是基於到歐洲深造或學成後回國,而循海洋航線途經此地。眾人以藝術之名結社的目的非常明顯;常設年度會員美展既事發表新作品的平台,彼此互相觀摩、激勵,亦能將擁有不同專長但思想相近者連成一線,進而打造一個跨地方社會網絡,齊心協作推動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