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與主體:馬華當代藝術初探

Arthor: 高森信男(TAKAMORI Nobuo)
Origin: 藝術家(ARTIST Magazine)No.479
Time: 2015,Apr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轉載自:Takamori's Writing / 高森書寫



Abstract
馬華的身世之謎

馬來西亞華人,簡稱「馬華」;是個看似明確,實則多元混雜的族群。「馬華」之所以可以被述說為某種主體,其實是來自和馬國其他族群及文化的相對差異,依斯蘭文化、印度教文化和來自歐洲的殖民文化令不同祖籍的南腔北調、峇峇娘惹文化(Baba Nyonya,15世紀起長期世居馬來亞,文化上已和當地文化融合的土生華人)、和躲避戰火的華僑新客之間的差異,顯得微不足道。企圖去定義或尋找何謂、或誰是馬華往往顯得緣木求魚,有的人可能是在19、20世紀時由泰國或印尼遷來、有的人可能是披著頭巾的穆斯林,卻有著華人血緣的祖父或祖母、有的人有強烈的中國認同、但是在90年代之後,卻有更多年輕人早已跨越族群和語言的藩籬,更為自在的建構和保護理想中的社會及本土價值。

 邊陲中的主體性

而在國際藝術的領域中,馬華藝術家所遭遇的 挑戰可能遠超過居住於其他國家的「華人」藝術家。隨著中國政經勢力的崛起和中國藝術家開始掌控國際話語權之後,一種夾雜著強烈血緣形式的「華人」交流展在 各地紛紛舉辦。這類展覽在排除掉蒙古、藏族、維吾爾、朝鮮或各地原住民藝術家的參與可能性之後,卻將中國、香港、台灣等地的「華人」藝術家和樂融融的綑綁 在一起,以便符應想像中的「大中華圈」。從頻繁舉辦的大中華圈交流展到歐美各地舉著「Chinese」旗幟攬客的美術館及雙/三年展中,我們往往可以發現 東南亞華人及馬華藝術家的精采作品,常態性的在「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的範疇中被省略。馬華藝術家除了常常在「華人」體系這個假議題的遊戲系統中被淪為邊陲,在大馬國內的藝術史建構及藝術環境中也常常面臨到嚴峻的挑 戰。
看起來,這種雙重邊陲的狀態理應縮限馬華藝術的 發展,然而馬華藝術家除了在馬來亞藝術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國內其他族群相比,馬華族群相對活絡的族群意識、多元的國際聯結脈絡、相對缺乏宗教上的包 袱等助力,替馬華藝術建構了具備藝術史縱深的強烈主體性。關於主體性的探詢,可參考曾於北藝大留學的藝評家蔡長璜(Chai Chang Hwang)所撰寫的《馬來西亞華人畫家的主體性初探(提綱)》。而筆者接下來,則將試圖以2014年底,於北美館舉辦的講座活動:「新音軌:馬來西亞當 代藝術實踐路徑」的五位馬華創作者為主,並酌量搭配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來作為初探馬華當代藝術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