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秀詒/重建的影像:以「棉佳蘭」作為方法

Arthor: 區秀詒(AU Sow Yee)
Origin: 《居所與他方:影像測量計劃》區秀詒個展(Habitation and Elsewhere: Image as Instrument -- AU Sow Yee's Solo Exhibition)
EX!T 6第六屆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郭昭蘭策劃
Experimental Media Art Festival in Taiwan 2015 (EX!T 6) curated by GUO Jau-lan
(原發表於燧火評論
Time: 2015,Apr
Keywords: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區秀詒, AU Sow Yee, 棉佳蘭, Mengkerang


Abstract
當代生活幾乎人手一機,每個人的雙眼已成為自動攝影機和蒙太奇製造機。影像的洪流儼然已無可避免,其所殷切期盼的動能,也因為快速模組化的影像鏡頭語匯、影像奇觀的競逐,甚至是想像,迅速落入過剩與疲乏的危機當中。身處在截然不同的歷史、社會以及政治脈絡下,我們該如何思考或翻轉西方所主導的影像機器(即製造或生產影像的機器,如暗箱、照相機、攝影機、放映機等)和機器影像(由機器所產生的影像)史觀與論述?「重建的影像」為何以及如何重建?
我以棉佳蘭(Mengkerang)作為方法,重新思考出生地馬來西亞的歷史、政治脈絡,以及民族、國族國家(nation state)等看似抽象又在日常生活中切身的命題。同時透過重新思考影像和政治、幻象、共同體、歷史以及地理學之間的關係,試圖重建一種超越一般影像,具備既可解放幻影和影像的再現宿命,亦可召喚能動性的影像。‬‬‬‬‬‬‬‬‬「棉佳蘭」既是一個虛構想像的「地方」,也是三件影像裝置作品的核心命題。在這個命名為「棉佳蘭計劃」創作裡,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構和想像「棉佳蘭」的地理、歷史及精神面貌,藉此回應、辯證種種諸如共同體、國族國家、歷史、流動(mobility)等框架。
一、影像與共同體:《棉佳蘭一日無光(第一章)》 A Day Without Sun in Mengkerang(Chapter One)


東南亞研究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提出,「想像的共同體」指出「民族」是一個社會觀念:「想像的共同體,不是虛構的共同體,不是政客操弄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種與歷史文化變遷相關,根植於人類深層意識的心理的建構。」透過一段發生於「棉佳蘭」的想像「旅程」,我將在馬來半島日常採集的影像,以及來自不同種族、教育背景、年齡的受訪者以接龍的方式,述說虛實交錯的故事,連同似是而非的文件,共同組成一個悠遊於現實及現實以外的詭異敘事。

透過某程度作者權的釋放(影片創作者對於故事的話語權被釋放給故事接龍的參與者),影像與文件敘事成為了行動的可能。影片以類紀錄片的方式,由故事接龍的參與者共同建構了想像中的烏托邦。充滿悖論的是,這個想像中的棉佳蘭,卻與國家機器在教育體系、旅遊宣傳等體系所建構的類似,與現實生活無奈相悖。或許正是法國哲學家儂曦 (Jean-Luc Nancy)在《解構共同體》(La Communauté désœuvrée)裡所說的,「作為一個由內在性意志支配的政治或集體事業,共同體的實現亦即是共同體的壓制,其真相亦即死亡的真相……」。


二、影像與歷史:《鼠鹿、漢都亞、獠牙王、巫師、迷航的飛機與其他》Sang Kancil, Hang Tuah, Raja Bersiong, Bomoh, the Missing Jet and Others

馬來西亞複雜的文化與信仰體系,鑄造了豐富的民間傳說。這些傳說與故事,有的甚至與現有政治體系建立的信仰的共同體是衝突的,幾乎被指認為一種異質性的他者。《鼠鹿、漢都亞、獠牙王、巫師、迷航的飛機與其他》採集不同年齡的馬來西亞人「記憶中的」民間傳說,再把這些素材解構,結合史料蒐集,重新建構一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發生在棉佳蘭的「類民間傳說」。再以不同時期述說民間傳說的電影片段,以及英殖民時期Pathe新聞社的資料庫影片,在真實與想像的模糊邊界上,超越時間與國界向度的尋找「幽靈」(無論指是選舉期間的外籍勞工/幽靈投票人口,或深究誰是外來者,甚至外來者問題到底存不存在)的蹤跡。

留在記憶中的民間故事,塑造了人和時間之間的動能。那些慣常被排除在歷史之外的民間故事,其動能所牽動的,是一種重新洗牌的歷史時間觀與姿態。我試圖以重建失去想像的歷史,進一步衝擊與抵制已然僵化的主流歷史詮釋 。


三、影像與地理學:《百代照相館》Pak Tai Foto

百代照相館是一座實際存在的照相館,在吉隆坡開業超過50年,比「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還要年長。它位於英殖民時期城市發展的原點,但隨著都市更新的「需要」,週遭英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老舊店屋逐一被拆除,唯獨百代照相館的內部像是停滯的時光。週邊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大量的人口遷移,湧進許多無合法身份的外籍勞工。百代照相館是警察總局指定的警察證件照拍攝地點之一,店裡留存了許多警察證件的照片。

百代照相館那個恍若時間凝止的內部空間,在不斷變化的外在時空當中,實際上是一種不斷流動的,虛構的凝止的時間。於是,照相館內部就好像一個地圖, 亦已不再是一個具實體想像的「地方」,而是不斷變化的「外在」時空,穿梭流動的「外來」人口。

我採集了外籍勞工的移動經驗與記憶, 結合攝影社在時間流逝當中的許多看似沒有「人」的,卻充滿微弱的生命氣息(仿佛曾經存在過或者超越存在)的「存在」。這些經驗與記憶相互交錯,在可指認個體的缺席下,逐漸變身成為一種想像。

「棉佳蘭計劃」到最後,其精神與想像的核心「棉佳蘭」,是否就直接指認馬來西亞,還是我們想像以外的地方?這個創作計劃打開的,是全球化與帝國主義與其變種,所啓動的驚人移動的動能,還是更多的想像可能?

「棉佳蘭計劃」無意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而是在試圖鬆動地方、歷史、地理等政治框架的過程中,開啓更多的思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