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Rikey Cheng)
每年有上百萬名菲律賓移工在海外工作賺錢,從地方的規模來看,這是大的尺度。而每月有多少名本地的小型出版業者倒閉,從全球的規模來看,是小的尺度。
「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這個詞是用來展示人類連結不同尺度規模(從地方到全球)的能力。它可以是描述一種適應的過程,然而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架構之下,所有以「自由」或「開放」為名的政策或協議,都勢不可免地衝擊到各行各業的國內人民。當然,這裡的人民也包含那些要靠不只一份工作才能養活自己的藝術家,或文字作者。
數位荒原正在進行的「Project Glocal」東南亞藝術家進駐台北並與台灣藝術家合作的計劃,其中的Glocal正是取自Glocalisation,為菲律賓策展人雅洛拉(Dayang Yraola)的從2012年開始的一項社會實驗。之前有過菲律賓與新加坡等不同版本,探討了諸如城市空間、談話、習慣與市民身份等共通題目。原本,策展人並未刻意設定要處理政治經濟學的面向。但這次在台灣的社會實驗,在沒有設合作主題的情況下,卻冥冥中注定遇到立法院委員會強行通過服貿協議,以及超過一週佔據議場的學生運動,為此一時間社會騷動。
回到我們的計劃。「Project Glocal」會在台北發聲,是數位荒原首次將長期的區域關注付諸實踐的成果。為了符合對於尺度上的想像與回應,刻意選擇「失聲祭」和立方計劃空間為發表場所。並不是不擔心分成兩個地方會讓觀眾流失,但這些擅長於不同藝術實踐層次的空間,不正是我們在權衡這種「小」或「大」的尺度之間,能夠印證本地文化與藝術生態的縮影嗎?
無論如何心懸著另一方的行動,「Project Glocal」的成果發表仍將按照既定時程到來,並以此畫下計劃句點。28日晚上8點在立方,菲律賓藝術家Mannet的身體藝術將以李柏廷的機械裝置為舞台。機器在此有多重的隱喻,但Mannet的意圖是將「身體」的肉身基礎拓展到揭示歷史進程的象徵層面。對他來說,菲國人口外移的根源則是心智長期受到媒體洗腦,無法從全球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解脫。
29日晚上7點,馬來西亞藝術家Fairuz與印尼藝術家Duto分別和黃鐘瑩與張永達合作,他們將在「失聲祭」裡以聲音為主要媒介,繼續提出「人為何移動?」的命題;Duto將使用台灣少見於聲音藝術裡的類比式盤帶機,和永達的數位聲響進行對話。於是在這樣的組合裡,又突顯出在亞洲背景下,人與人的連結、溝通、協調和彼此認同。
28和29日這兩天,不管你是不是選擇來看三位藝術家的發表,我想你都會有很好的原因。但不要忘了,就算藝術家真的沒辦法直接改變全球或區域架構下自由貿易的進程,或改變被一個更大的市場所吞併的可能性,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醒我們面對國家、市場經濟與人口流動時,如何回到身體作為預設的物質性基礎這個觀點,重新看待全球在地化並展開更多可能性。台灣與東南亞之間逐漸形成的共同生產橋樑,或許也可以這樣,被放在如何回應資本主義社會的思考底下而理解並賦予啟發吧。
歡迎參與Project Glocal亞洲城市串流的藝術進駐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