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多媒體藝術策略 (Strageti seni multimedia di Indonesia [curatorial])

Author: Hendro Wiyanto; Translator: 鄭文琦(Rikey Cheng)
Origin: 數位荒原(No Man's Land)
Time: 2011年12月
Keywords: Jarkata, Ruangrupa, Media art, multimedia


Abstract

約莫在1990年代中期,「多媒體」(multimedia)一詞就在欣欣向榮的裝置操作之間,被引進印尼藝術發展的相關論述裡。自那時候起,此間人們就常常把它和另一個名詞混合媒體(mixed-media;複合媒材)的用法混為一談,後者所指的是超過一種素材(material)製作,通常為二度空間的作品。但這種多媒體藝術的實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970年代,當時藝術家開始對結合視覺(物件)與非視覺實體(如聲響或音樂)產生興趣。隨後「多媒體」一詞就越來越少使用,像是和「新媒體(藝術)」比較起來。至於「新媒體藝術」似乎是用來提示以錄像為主的蓬勃藝術實踐,和那些採用媒體的大量藝術家。

在論及藝術潮流發展時,我們得先釐清單數形的「媒介」(medium)與複數形的「媒體」(media)這兩種用法。「medium」這個單字經常且特別與現代主義的藝術論述有關,因為特定素材工具的使用,被視為具有再現本質或純粹性的可能性。媒體的本質在於其構成素材以及在此種媒材使用裡的(視覺)藝術本質,舉例來說,繪畫的現代主義應該於平面作畫上達到高峰,也就是說繪畫的平面性形成此一藝術命題的本質意義。



「媒體」這個單字在「多媒體」一詞裡的使用,要求的是和藝術和科技發展之間的連結有關的特定解釋,特別是指資訊科技(還有下一波,通訊科技)。媒體──在此當然是「medium」的複數形──在這種背景下便是指「溝通媒體」;人們運作的體制和組織(報紙、電影、廣播、出版等),也包含這類體制的文化和物質生產。因此媒體研究涵蓋了資訊與再現如何經由媒體而分配,如何被不同的受眾接收與消費,以及如何受到政府或市場的調節與宰制。1980年代歷經「新媒體」一詞的興起,暗示著媒體(科技)的急速發展,這些包含了像是繪圖科技、攝影、電視和電信科技。新媒體儼然和最近文化發展的議題息息相關: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的變遷,變本加厲的全球化作用,屬於製造的工業時代已被屬於資訊的後工業時代所取代,也標誌著一種已開發的、集中化的地緣政治秩序的去中心過程。(註1)

媒體學者門諾維奇(Lev Menovich)簡潔地觀察到,正如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於1950年轉向服務經濟與資訊經濟,從1970年代演化成為後工業社會乃至發展成網路社會(networking society),到1990年代這個超結構開始受到變遷基礎的全然作用衝擊。在這時候,文化迅速地轉變為電子文化(e-culture),電腦成為一種普遍文化的載體,媒體也成為了新媒體。[......]


  1. Martin Lister,Jon Dovey,Seth Giddings,Iain Grant,Kieran Kelly,《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Routledg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