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曄訪談(許峰瑞提供)

Arthor: 許峰瑞(HSU Fong-ray)
Origin: 《迴光線——影像的裂隙》(Re-turning Sight - The Fissures of Moving Image; )展覽手冊
Time: 2015, Feb
Keywords: 許峰瑞, 吳宜曄, 動態影像, HSU Fong-ray, WU I-yeh, Moving Image, Computer Art


Abstract

許峰瑞(以下簡稱許):你大學是從劇場出身,是甚麼樣的契機讓你會想去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唸Computer Art?

吳宜曄(以下簡稱吳):一開始就是有興趣。大學時候唸的舞台設計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去處理很實際的文本需求,例如空間走位和佈景的功能性等。後來漸漸地接觸到一些比較實驗的劇場,發現還有很多不同的媒材像是數位影像、機械裝置等等,覺得好像很好玩就想嘗試這類的創作。

方彥翔與羅仕東夜談:《年—非常快,或緩慢的改變》

Arthor: 方彥翔(FANG Yen-hsiang)
Origin: 《GAZE》線上誌(本文由藝術家授權轉載自藝術家網站,感謝方彥翔協助校稿)
Time: 2011
Keywords: 羅仕東, 方彥翔, 寶藏巖, Treasure Hill, Residency, ghosts, post production


Abstract
甫於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結束的《年—非常快,或緩慢的改變》,是羅仕東歷經為期六個月藝術駐村結束,相隔半年後再度對這段寶藏巖經驗回應的個展。這批發表作品全部都是關於寶藏巖的,或者精確地説,都是關於羅仕東這個個體所重疊到的寶藏巖——不管是他對駐村期間的策動、計畫的整理,還是抽取自駐村生活中的經驗碎片,或是那些不只在半年之間所累積的傳說與奇聞軼事。這些影像和物件以獨特的形態混雜著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線索,在進入夜色的暗室展場裡,羅仕東試圖引領我們或者透過作品向我們顯像的狀態,是一種從夜晚開始對寶藏巖進行的凝視,所看的不是寶藏巖的物理空間,而是寶藏巖這個「事件–所在」。
主要作品《火之記憶》這部錄像包含了幾個片段的敘事:從警衛口中說出的火災(一則傳說)、天台上觀看不行飛行物的談話(一則軼事)、人形布偶熊與裸體的行人 (一則幻想)、再造的寶藏巖火苗(一則事件)。整部影片採用35釐米焦段的鏡頭拍攝,形成一種有距離感、旁觀的位置。羅仕東將那些寶藏巖的過往事跡與個人經驗形變為某種「記憶–文本」的「微」歷史書寫,同時也是以一種紀念物的方式回應了之於寶藏巖的藝術群體——如同《火的記憶》的英文譯名:「城市旁的鬼(靈)魂(ghosts next to the city)」,覆蓋在商業鬧區旁的山丘上之不可見者,一再更迭但不會死亡。
《年—非常快,或緩慢的改變》許 多部份回應著曾經在寶藏巖長期居住活動的葉偉立,形成一種「之間–影像」或「複視」影像。類同於葉偉立大量拍攝自寶藏巖的攝影作品,與其說是地理學式的地 方經驗紀實,不如説帶著這個危險所描述著同一個處是由想像誕生的「差異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今日寶藏巖這個被所有文化碎片組成它的「異托邦」 (heterotopia)形象,是一種文化治理下的異托邦「再製造」,羅仕東這批創作則是接近於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所談「後製造」(Post production)的方式,對其岩層紋理再次摺皺。